骨質疏鬆成因甚多,年齡增長為最主要因素,由於骨質疏鬆初期難以察覺,許多人都忽視了它的嚴重性。為了防治此症,及早檢查是關鍵步驟,而日常生活也應該在飲食,和運動方面多加注重以防範骨質疏鬆。

文:Gili

30歲後骨質密度開始走下坡

如何診斷骨質疏鬆?骨科專科陳世強醫生指出,醫學上會以雙能X光骨密度測量儀(DEXA)來測試,如果T值低於或等於負2.51,就可以確診為骨質疏鬆。一般而言30歲是每個人骨質密度的巔峰期1,隨年齡增長骨質密度會逐步下降,女性更年期後骨質下跌的速度亦會加快。骨頭的生長依賴造骨,和蝕骨兩種細胞的相互平衡,受力較多的部位,便衍生較多造骨細胞來造骨,這也解釋了為何長期運動量不足,會導致造骨細胞減少,令人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。

骨質疏鬆有隱形殺手之稱,很多人骨折後才知患病。骨折最常出現在髖骨、脊椎以及手腕三個部位2,隨着骨折的發生還會有一連串的後遺症。脊椎骨折容易導致脊椎變形,而髖骨骨折一般需要做手術,若不做手術,需要臥床休息,長時間臥床有機會導致肺炎、褥瘡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。

治療、飲食及運動 缺一不可

雖然T值要到負2.5才確診為骨質疏鬆,但其實在邊緣階段骨頭已十分脆弱極易骨折,應儘早接受治療。特別是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、提早收經或曾做過卵巢手術的女性,都應及早接受骨質密度測試,來判斷骨骼健康情況3。藥物治療上通常是口服藥物和針劑注射兩種,口服藥物主要是採用含有雙膦酸鹽的藥物,而針劑注射則主要為仿保骨素針劑。相比口服藥物,針劑型採皮下注射較為方便簡單,一年只需要注射兩次,可減省忘記吃藥的機會4,免去口服藥必須晨起空腹服用、服用後不能立即躺下的麻煩,患者的依從性也得以提升4。陳世強醫生表示,近年選擇針劑注射的人數持續在上升。

除了接受藥物治療,民眾亦可透過飲食,和運動來預防骨質疏鬆。飲食方面,由於骨骼主要包含骨膠原和鈣質,骨膠原可多吃筋腱,或含有骨膠原的食物來補充;至於鈣質,每個人每天大約需要1200毫克的鈣,無法從食物中充足攝取時就可以補充鈣片,另外還需要進食維他命D4才能幫助鈣質吸收。

運動方面,雙手或背部骨骼受力亦十分重要,日常走路雙腳已是負重的鍛煉,如果脊椎沒問題,不妨在加載一點重量再走路,這樣不但能鍛煉雙腳,也能強化腰部肌肉。另外為預防跌倒而導致骨折,平衡能力也十分重要,中文大學曾有研究指長者多做太極有助加強平衡能力,因為太極有很多單腳站立的動作,對提升平衡能力有一定幫助。

原文:https://www.fightthefracture.hk/INTERVIEWS/operations-and-medication/Article_20190530_HK-ZH

骨科專科陳世強醫生指出,雖然T值要到負2.5才確診為骨質疏鬆,但其實在邊緣階段骨頭已十分脆弱,極易骨折。

中文大學曾有研究指,長者多做太極有助加強平衡能力,因為太極有很多單腳站立的動作,對提升平衡能力有一定幫助。

提供資料:Fight the Fractu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