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質疏鬆聽起來像是個老人病,彷彿只會在更年期後的女士或年邁長者身上出現,其實長期病患者同樣屬於高風險一族 1,年紀較輕的朋友可別以為與自己無關。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骼疾病,患者的骨質密度會減低,同時骨的質量亦會變差,令骨折風險大大增加。

文:Wayne

長期病患屬高風險人士

高齡、偏瘦、長期煙酒、更年期後女性、家族曾出現髖骨骨折歷史的人士較大機會患上骨質疏鬆1。一旦骨折傷及髖骨,病人可能需要長期卧床,影響身體機能而引發尿道炎甚至肺炎等可致命的併發症1。部分病人需用拐杖或輪椅代步,生活質素會大受影響;如果骨折出現在胸椎或腰椎,病人可能出現駝背,影響呼吸道令肺部無法適當擴展,損及外觀之餘亦令病人容易感到不適1

即使年紀較輕,如果屬於長期病患都有可能成為骨質疏鬆高危人士。根據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胡裕初醫生的臨床經驗,部分慢性病如缺乏維他命D、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、皮質醇分泌偏高的庫欣氏症、甲狀腺亢進、糖尿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會影響骨質密度,引發骨質疏鬆。如果市民因病需要服用較高劑量類固醇1,都會導致骨質流失。

及早檢查免失治療黃金期

現時判斷骨質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兩種:坊間一些健康講座或社區檢驗會提供定量超音波骨密測定服務,但只能作篩查用途;一旦病人曾出現骨折,或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因素,可以請醫生協助轉介做雙能X射線吸收法(DEXA)骨密度檢查,測試的結果可用作確診是否患有骨質疏鬆1

骨質疏鬆並無症狀,但其實可從患者的「T分數」判斷骨質密度。倘若患者的T分數介乎負1.0至負2.5便屬於骨質密度偏低,如果出現負2.5或以下,即可確診為骨質疏鬆。然而臨床上如病人曾出現脆性骨折,即使T分數未低於負2.5亦算1。脆性骨折與普通骨折不一樣,像交通意外、高處墮下這類猛烈撞擊而引致的骨折並不屬於脆性骨折;相反脆性骨折屬低創傷性,即人體從站立高度或低於站立高度摔跌所產生的力量 都可導致骨折。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患者,脆性骨折可在輕微如咳嗽或打噴嚏2等動作出現。

營養補充與藥物治療

預防骨質疏鬆引發的脆性骨折,應由年輕時做起,高鈣飲食、恆常運動和增加日間戶外活動吸收維他命D,都可增加骨骼質素和密度1。底子打得好,即使年紀漸大也能減低骨質疏鬆機會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、雙膦酸鹽、仿保骨素針、造骨細胞刺激藥物等等,當中仿保骨素針屬於半年1打一次的針劑藥物,比口服藥方便,亦因為不經腸道吸收,可減少灼傷食道的風險1。營養補充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,否則只會事倍功半。

患者如需要接受拔牙、植牙等治療時,不妨先詢問一下骨質疏鬆主診醫生的意見,看看是否需要調整相關藥物療程;家居方面,雖然香港居住環境狹窄,但都應注重防跌措施,在濕滑地方設置扶手,在陰暗位置裝設照明系統,儘量減低患者摔跌機會。

原文:https://www.fightthefracture.hk/INTERVIEWS/myths-in-osteoporosis/Article_20190905_HK-ZH

提供資料:Fight the Fracture

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胡裕初醫生表示,骨質疏鬆不一定是老人病,長期病患者同樣是高危一族。

部分慢性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影響骨質密度,增加患上骨折疏鬆的風險。